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2024年度公共管理学院十大工作进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1-19 阅读量:


2024年,公共管理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发展,以公共管理学科内涵式发展和法学学科提档升级为发展目标,紧扣学校“提质增效年”目标和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初心如磐、笃行不怠,学院高质量发展取得累累硕果,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一、党建引领对标争先,学习教育平稳有序开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处级干部阐释解读深学、全员参与警示教育促学、结合实习联系实际践学,确保党纪学习教育落实常态化长效化。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办2期党纪专题教育读书班、3次党纪专题学习、4次警示教育。在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开设党纪学习教育专栏,及时答疑解惑。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团”“美丽乡村宣讲实践团”“安全应急宣讲团”“为公宣讲团”,开展“专业+思政”宣传和实践,将“行走的思政课”与“一线的专业课”紧密融合,师生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调研50余次、开展各类宣讲40余次,覆盖人群近5000,中国青年报、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科学网、自然网等媒体对相关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为公宣讲团”获评学校美丽中国讲师团理论宣讲优秀团队。2个党支部被评为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3名党员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1名党员被评为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公共行政系荣膺“文明教学科研单位”。

二、持续探索一人一策,精准发力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鼓励教师多元化发展,持续服务教师个性化成长,切实提升人才队伍素质。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优化管控入选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1人入选自然资源部创新团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理论与政策研究)首席专家,1人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第二梯队)。国土空间优化与治理导学团队获评校示范导学团队。1人入选海外博士后引才专项,引进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受聘兼职博导,1人晋升教授、2人晋升副教授、1人晋升六级职员,教师获评学校“最受学生欢迎老师”“研究生的良师益友”“十佳班主任”“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十大杰出青年”“最美地大教工”等。

三、有组织科研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长江流域国土空间治理与绿色发展研究院获批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新型智库“自然灾害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实验室”在学院挂牌,实行实质性运行建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研究中心、韧性城市研究中心、国土空间优化利用研究中心3个平台获批学院支持立项建设。获批各类基金项目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获评“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新增合同总项目72项,总合同经费2333万,到位经费2638万(人均35万),发表科研论文总计138篇(T1,25篇), 出版专著4部,科研获奖5项(省部级2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中国故事:地方政府行为的逻辑》荣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7场。

四、积极迎评以评促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学院四个专业接受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以评促建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筑牢人才培养中心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全面提升本硕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实施本科全阶段专业向导、学习引导、就业前导、科研指导的四合一“导师制”。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分获特等奖、一等奖。优化基层教学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教学专题研讨等有组织教学活动,提升课程教学内在质量。《土地经济学》认定为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出版《土地信息学》等教材4部,9个教学改革项目(4本教材)获学校立项,校级优秀论文数量成倍增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做实做细大类招生与分流工作,持续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颁布实施《公共管理学院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深入推进依规治院。

五、创新模式提质增效,夯实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

优化教学与管理架构,筑牢“数字+科学、数字+教学”育人底座。学院建设完成“三平台两中心”(在线学习平台、科研数据共享平台、高性能计算共用平台和仿真教学/软件中心、云存储中心)。推进研究生培养环节全过程管理,将重要环节的成果集中管理,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时间管理和学术质量意识。积极推动“青教团+科研+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强化科研与实践能力训练,理清科研成果白名单,为引导研究生学术多元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学院成立青年教师学术指导团,作为学生科研活动组织的主力军、学生创新科研活动的指导团、学生学业核查的督导组,举办青禾论坛5期,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学院层面科研立项30余项,撬动学生在各类竞赛、报告评奖、文章发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强化“思政+专业+品牌”育人模式推广,新增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立项4项。开展院级MPA研究生案例大赛活动,强化与省级MPA院校联盟的合作,形成以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田野调查带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整体发展的育人格局。

六、全心全意爱生为生,学生成长成绩喜人

学院始终全力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助力学生频频斩获佳绩。在大学生各类学科大赛中斩获全国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碳宝环境”团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赛铜奖、省赛金奖。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校级金奖。获评校级“标兵学生会”“标兵研究生会”“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十大标兵社团”“十大标兵学生”“十佳志愿服务个人”等。“方圆大地”团队入选团中央2024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微党课《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获评第七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微课类优秀推广作品(全国仅10项作品获评)。“走近时代先锋”大赛连续成功举办十七届,不断凝聚主题,拓展活动外延,活动得到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报道,累计辐射受益学生近万人。

七、不断优化治理体系,切实保障科学高效发展

强化新文科建设,成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整合融通全院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办学空间持续改善,完成北二楼、北三楼和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硬件全面整修,学院育人条件明显向好,合理布局教师、研究生办公空间和实验设备设施,实现空间优化利用,并着重加强国土空间治理和应急管理学科特色方向实验室建设,夯实新文科建设基础。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体系,清查实验室资产,规范实验室使用及安全日常管理制度,有力支撑学院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与湖北省、武汉市应急管理局和武汉市黄鹤救援队联合共建应急育人平台,依托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实验室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学宪法·讲宪法”主题演讲比赛、宪法进社区和法律义诊等活动。积极对接学校信息化办公室,开展学院二级门户和工作流程数字化建设,为建设智慧学院打下坚实基础。

八、坚持开放活院理念,对外合作精彩纷呈

发挥学院学科优势,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拓展合作对象、合作领域,稳步提升对外合作交流质量。与行业部门和企业签订12份院地合作协议。成功举办2024年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论坛暨第十届全国土地资源管理博士生论坛、2024现代土地资源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2024学术年会、空间更新与韧性治理研讨会,为全面推动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现代化,促进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贡献地大公管智慧。承办“第55届世界标准日活动暨应急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积极推进访学项目,拓宽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与国际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共同组织全球胜任力“朋辈导师”工作坊。师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学生申请短期访学人数17人次,教师赴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等多所著名学府开展合作交流调研。

九、锲而不舍守正笃实,法学学科发展锐意进取

法学作为学校地球科学一流学科生态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依托,紧盯国家生态文明与自然资源法治发展需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发展方向,推进法学学科博士点培育申报。依托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实验室,围绕资源环境法治特色,主动提供政策咨询,在各大主流媒体踊跃发声,参与完成十余部地方立法的专家论证。教师受聘担任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法治专家。承办湖北省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年会和2024中国式现代化需求的自然资源产权法治会议等系列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服务行业发展,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配合学校成功申报首批“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开展“宪法宣传周”等系列活动,有效支撑了学校的法治建设。与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秭归县检察院、桐柏县人大开展多方位合作,与得伟君尚律所党支部等开展联学联建,深化产教融合。联合校工会、校团委筹建“中国地质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持续擦亮地大法学名片。

十、发挥学科特色优势,社会服务开展有声有色

学院提交咨政建言2项被中央部委采用、1项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用、2项被省部级领导批示。服务国家自然资源管理重大需求,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获评自然资源部年度优秀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地方全域国土空间整治试点、耕地保护政策制定、标准地出让细则等工作开展,参与编写《<矿产资源法>释义》,研究细化落实《矿产资源法》各项制度,推进新《矿产资源法》的宣传解读,参与矿产资源法案件司法解释起草工作,为《矿产资源法》司法适用提供智力支持。组织自然资源督察制度建设与体制机制研究,承办鄂湘赣三省“依法登记 保护产权”活动,推动地方不动产登记法治化建设进展,主办耕地保护法治建设地方实践研讨会,参加《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规范》应急管理国家标准制定。充实法律诊所力量,为公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纠纷调解、法治宣传服务,为学校师生、社区居民解决法律问题,维护合法权益。

(通讯员:李继杰  审核 :胡守庚 张宽裕)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鲁磨路388号      邮编:430074     Copyright © 2022 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