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主页新闻:学子王淼登上央视《中国诗词大会》http://www.cug.edu.cn/new/Show.aspx?ID=2497&cid=000102
【编者按】我院12级法学专业王淼在2015年底受邀赴北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录制,3月25日,央视一套播出的节目中,王淼与主持人交流诗词学习心得引发全校师生关注。“人生自有诗意”,学院媒体中心对“诗情少年”王淼进行了访谈。
人生自有诗意
专访王淼——吟诗诵词的“诗情少年”
(通讯员 蒋昕媛 刘强民)诗词,千百年来屹立于文坛顶峰,生生不息、脉脉相传。他,热爱诗词,一路读过,一路走来,与东坡饮酒、秦观夜话,与稼轩论剑、清照煮茶。且看他习诗写词,成就不一样的诗意人生!王淼,公共管理学院2012级法学专业的学生,因为热爱诗词,也祈盼寻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他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的录制。
诗词相伴情相系,千年穿越通心意
一次新疆沙漠之行,一幅落日余晖之境,一句“长河落日”之词,王淼第一次深深地领略了诗词的魅力,触动了心中对诗词的向往。
“新疆的广阔与宁静让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世界太大,自己太渺小孤单。读诗诵词,能让我在这苍茫辽阔的世界中觅得一方慰藉,也能给我孤独的内心寻到些许陪伴。”诗书为伴,文辞作友,王淼在这片宁静中寻到了心灵寄托,开启了诗词启蒙。
诗词的魅力在于它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当某天遇到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会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景。“当我看到一些场景,并且亲身经历过之后,我才能真正的体会到诗人千年以前的心境,真正的读懂了一首诗。”王淼微微一笑。
不仅读诗,也能写诗,王淼分享了两篇自己的作品:
忆秦娥•杨凌惜别
暝色起,寒霜盈地披寒月。披寒月,无言相顾,泰陵惜别。
八百秦川音尘绝,夜深长梦声呜咽。声呜咽,醒时泪眼,怎生得解?
忆秦娥•石门涧
薄幕起,苍山云海相交错。相交错,仙台琼宇,万千春色。
石门一道通日月,擎天电闪中开裂。中开裂,奔雷喷雪,蔚然息绝。
读诗写词,随感而发,人生本就充满诗意。王淼的诗意人生,正如白日放歌须纵酒,潇洒恣意,欢畅淋漓。
诗词大会才情露,志同道合意难诉
凭着自己丰厚的诗词文化功底及优秀的原创诗稿,王淼顺利地通过了层层考核,参加了为期十天的节目录制。
回忆整个参赛过程时,他认为自己并没有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实力,“我喜欢唐诗,但是在以唐诗为主的环节中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可能是自己过于自信,也与自己的答题速度、反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有关系。”虽然王淼对自己的答题成绩不太满意,但他依然为自己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诗词朋友”而感到欣慰。
“身边喜爱诗词的人寥寥无几,但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后,我找到了一群爱好诗词的朋友,我感到人生不再孤单!”王淼笑着说。但是,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热爱诗词者,弘扬传统文化者少之又少,“传统文化的一代代积淀传承,你们说是不是终有一代人会背不起这个传统文化的包袱?传统文化反而成了人们身上的负担?”王淼反问我们,面露担忧,尴尬的笑了笑。
内外兼修论传承,调整心态待传统
唐诗的家国情怀,宋词的委婉细腻,词词句句,情情意意,都如枝头花苞一般在王淼心中朵朵绽放。
他说:“真正有意义的旅行,不是游山玩水看人海,而是在山川之中寻前人足迹,体会山水古迹的文化内涵,找寻内心的宁静寄托。真正的学诗习词,更不是追求形式用来炫耀,而是理解它的意境,提升自身内涵。”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之道。
校园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加强文化环境影响是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关键。“学校举办的活动,其实大多也与传统文化相关。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也有效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王淼说道,“另外个人心态也很重要,每个人都应调整心态接受传统文化。”
校园是传统文化的一方圣地,学校应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于校园的各种活动,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潜移默化,生根发芽。
人生自有诗意,王淼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中华文化,做到了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每个人都应对传统文化多一份敬重,扛起文化传承的担子,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绵远留长,让生活充满韵味。
图:《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现场